節目介紹(免費活動,需預先登記。所有活動將於碼頭上層空間內進行,並不包含船上/海上活動。)
跨媒界體驗式裝置 + 偶發演出
跨媒界項目《待渡》糅合視覺藝術、互動裝置、聲境、形體演出、在地書寫及閱讀,於北角(東)渡輪碼頭,跟香港詩人梁秉鈞(也斯)筆下的〈北角汽車渡海碼頭〉遙遙對望。
由陶瓷藝術家尹麗娟、媒體藝術家伍韶勁、作曲家林丰、形體演出編舞黃靜婷及策劃人張慧婷,與台前幕後眾多藝術工作者共同創作。邀請來自各方的,在這裏待渡。
跨媒界體驗式裝置
參觀者置身於獨特的場域空間,與場內各種藝術裝置互動,感受、沉澱種種「待渡」時刻。於夕陽斜照或光影之中,走過碎裂的瓷片,坐上互動韆鞦裝置,搖晃間牽動由陶瓷碎片組裝而成的風鈴。風鈴聲、頌缽裝置、現場聲境隨機交錯,跟隨韆鞦晃盪,呈現「枯山水」(karesansui)般的寧靜美。
於碼頭其他角落,更設有在地閱讀及聆聽區域;參觀者亦可透過社交媒體轉發及在地書寫,為是次體驗留下紀念。開放期間,逢星期五、六、日,特設偶發音樂及形體演出,由作曲家林丰及形體演出編舞黃靜婷共同策劃。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活動日期及時間可能有所更改。請留意「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網頁的最新公布。
關於參與藝術家
陶藝:尹麗娟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擔任副教授。分別於 1996 及 1999 年獲取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及碩士。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並榮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2000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海外駐留計劃奬金,亦為 2003 年香港藝術雙年展之獲奬藝術家。其藝術駐留足跡遍佈美國、日本及丹麥(2001至2004年),後於 2011 年受邀於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創作研修館擔任客席藝術家。以香港代表於 2016 年獲選為光州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以及 2019 年獲選為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部屋參展藝術家。
媒體裝置:伍韶勁
跨媒體藝術家,擅長概念式、場域為本的創作,以光影、聲音等非物質媒介,讓觀眾注意每每被忽略的事物。近作包括《二十五分鐘後》,把電車改造為「流動暗室」;《大禹之後》,將體積達40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蓄洪池化為藝術場域;以及將夜間溫室變成遊觀藝術及音樂旅程的《空氣頌》。作品曾於多個著名場地展出,包括法國龐比度中心IRCAM音樂研究所、意大利羅馬現代藝術美術館、南澳當代美術中心、加拿大InterAccess電子媒體藝術中心、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廣州三年展、上海世博會里爾歐洲館、外蒙古地景藝術雙年展等。於2013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聲境:林丰
林丰的作品曾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柏林音樂廳、悉尼歌劇院、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倫敦南岸中心等國際音樂殿堂演出,更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委約的首位香港作曲家。他的作品甚豐,包括2012年BBC逍遙音樂會中首演的《無盡藏》,以及為慶祝香港管弦樂團成立四十週年而創作的作品《蘊》。除純音樂作品外,他亦曾經為舞蹈、戲劇、聲音裝置、多媒體作品創作音樂。他持英國薩塞克斯大學作曲博士學位,曾任香港管弦樂團駐團作曲家及藝術策劃總監,並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年度藝術新秀獎。
形體演出創作:黃靜婷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並於美國霍林斯大學榮獲舞蹈碩士學位。2012年赴捷克布拉格深造戲劇及表演課程。現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表演藝術科課程統籌。近作有:《遙遙之城@自由空間》(2020);第四十八屆香港藝術節委約作品《人圖》(2020)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流動舞蹈劇場《遙遙之城》(2018)。《夜光飛行》(2018) 獲提名2019香港舞蹈獎「傑出環境舞蹈」及「傑出群舞演出」;《人間.獨.白 II》(2017) 被邀到世界各地藝術節演出及交流,包括捷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2019)、韓國釜山國際舞蹈博覽會(2018)及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舞蹈博覽會(2016)、澳洲阿德萊德澳亞藝術節舞蹈交流平台《Dance Lab》(2017、2018)、CINARS表演藝術交易會2018、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澳洲墨爾本舞蹈機構Dancehouse合作的駐地交流計劃(2019)。
策劃:張慧婷
張慧婷主要從事白牆以外的藝術創作,在公共空間及不同社區策劃過程為本的項目。近期項目包括在大帽山川龍的社區藝術計劃《邂逅!山川人》、與南韓慶州家庭合作的公共藝術項目《Haneure Byeolttagi》、於「油街實現」探討可持續生活的《如果我們還有空間》。她亦寫作,並曾於台灣、英國、美國及加拿大展出閱讀裝置。於2015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
關於「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壓軸節目「藝術行」
「藝術行」為「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年度壓軸節目,精挑本地特色場域,邀請跨界別藝術家參與策劃及創作。自首屆舉辦以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先後製作多個大獲好評之場域特定節目,包括《大禹之後》(2018)、《珍百貨》(2018)、《風平草動》(2019) 以及《我們之間》(2020)。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
查詢
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鰂魚涌英皇道1063號10樓
電郵:jcnap@hkadc.org.hk
電話:2820 1080
登記須知
- 登記前請詳閱《登記須知》、《參加須知》及《惡劣天氣安排》。
- 所有活動將於碼頭上層空間內進行,並不包含船上/海上活動。
- 此為免費活動,名額有限,每位參加者最多可預留兩個位置。若預留多於兩個位置,將以較早的登記為準,較後登記的位置將會被取消而不會另作通知。
- 是次活動適合任何年齡人士參與,未滿18歲之參加者須由成年人陪同出席,並以一人一票形式登記。
- 已成功登記的參加者,將於報名後經電郵形式接獲電子票券。請確保所提交之電郵地址準確無誤,並自行查收,需要時請留意垃圾郵件箱。如於登記後未能獲得電郵回覆,請致電本局職員查詢。
- 如需取消或更改已確認的登記,須於活動舉行前 最少1個工作天 電郵至jcnap@hkadc.org.hk通知,以便安排。
- 參加者若未能依時到達,預約位置將會被取消。
- 如遇颱風或惡劣天氣,活動或會更改/取消。主辦者/策劃單位將不會為已預約人士提供候補時段,受影響人士可於網上平台重新預約。
- 有關惡劣天氣情況下,活動是否繼續進行等安排詳情,請於當日留意官方網站發布。
-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十八、二十二及附表一載列的第六原則,申請人有權要求查閱及更正申請表內所提供的個人資料。申請人所提供之個人資料將只用作是次活動之內。
參加須知
- 所有參加者必須於活動期間全程佩戴口罩,並於進入活動場地時測量體溫。登記處將設有消毒搓手液以供使用。
- 任何拒絕佩戴口罩、填寫「健康申報表」、測量體溫,有發燒或有上呼吸道症狀,或正在佩戴「接受強制檢疫」手環之人士,均會被禁止參與活動。
- 請提早15分鐘到達活動地點,並向場地工作人員出示電子票券或活動提醒電郵,以進行登記。
- 活動長約40分鐘。
- 是次活動未能提供無障礙通道設施。觀賞經驗以步行為主,現場只設少量座位,請自行根據身體情況判斷是否適合參加本活動。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 此活動為語言無障礙節目。
- 場地不提供車輛停泊服務。
- 是次活動不設行李寄存服務,敬請避免攜帶大型行李。
- 參加者將有可能被拍攝及錄影,其用途包括存檔、上載到本局或藝術家之網頁、社交平台、出版刊物及宣傳單張等。所有相片及片段只會用作推廣藝術及教育用途。
- 參加者可於場內拍照,請勿使用腳架或/及閃光燈。
- 參加者必須遵照工作人員的指示。
- 如活動過程中出現意外(如惡劣天氣、路面事故及特別事故等),本局將以安全為先,活動或會按照情況而被暫停、延遲或取消。任何突發情況,如身體不適或緊急事項,請即時通知在場工作人員,以作安排及協助。
- 請理解,您的參與所帶來的一切風險均由您自行承擔。在適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您將承擔與您的人身傷害相關的一切風險。並且,您同意免除和解除就您的參與而發生的或與您的參與相關的任何及一切對本局的申索或訴訟因由,無論該等申索或訴訟因由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亦無論其是因本局疏忽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 本局保留是次活動的最終決定權,任何有關活動的臨時改動或消息。已成功登記的人士將獲另行通知,敬請留意。
惡劣天氣安排
- 如香港天文台於活動進行前三小時,發出紅色/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或三號或以上颱風訊號,或預告將發出八號或以上颱風訊號,無論訊號於何時除下,當日活動將會取消。
- 如香港天文台宣佈會於活動進行期間改掛紅色/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或三號颱風訊號,室內活動會繼續進行,戶外活動將停止進行。
- 如香港天文台宣佈會於活動進行期間改掛八號或以上颱風訊號,活動將會立即取消。
- 本局將視乎天氣情況,於安全情況下繼續進行活動,並保留權利取消惡劣天氣下的任何活動。
- 本局保留權利取消或更改是次活動而不另作通知。請密切留意計劃網站及Facebook專頁@newartspower發放的最新活動消息。
$免費 |